我已经不记得是在哪年看的《老男生》微电影,也不记得这首歌在耳边盘旋了多少年。
今天去看了这部因《小苹果》而得知的国产电影,全程无尿点,是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片,没之一。
我非常想写些什么,所以目前我坐在电脑前,试着写些什么。
PS:无剧透 神曲《小苹果》,另辟蹊径的宣发创意 其实《小苹果》在整部电影里只出现过一次而已,却被作为这部电影宣发重点预热环节,早在数周之前开始盘旋在大家大伙的耳边,看见这句歌词就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,老少皆宜,并且正在悄悄攻克广场舞阵营,取代最炫民族风指日可待。
从一个轻商品入手去推广一个重商品,不能不说在电影界大手笔砸钱做广告推广的目前,这是一个碉堡的切入点。
社会化推广到底是什么?至少这部电影的宣发让我看见的是: 无孔不入的制造让大伙都可以玩乐的切入点; 无孔不入的引导大伙在各种平台秀源于己玩乐的成就。
我在美拍上看见不少以《小苹果》为背景音乐拍出的各类视频,有融入社会摇舞蹈的,也有拿来做小腿当枪恶搞背景音乐的。
(假如你不了解这两个梗,那只能说明你对社会化推广太不敏锐) 到底什么叫做接地气? 大家已经被屌丝经济、体验式推广等造出来的名词轰炸一轮又一轮。
把性搬到桌面上来,谈你喜欢什么姿势,不叫没节操,那是LOW逼; 高富帅自称屌丝是谦虚,真屌丝还把自己可劲儿糟践的,那叫loser; 如何叫接地气? 顶着高富帅的光环,弯下腰来装屌丝。
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,用一种轻松又无厘头的叙述手法,说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好故事。
结局更是亮瞎了眼,真实的回归生活,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或非得升华主题,闹一个大团圆结局。
情怀到底是什么? 老罗的发布会火了后,满世界都在谈情怀。
大多人的状况就仿佛一个从没结过婚的人在谈婚姻,从没爱过的人在谈爱情一样谈论情怀。
假如心里没信仰(别跟我说你的信仰是钱,钱只不过大家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儿后无心插柳出来的附加奖励),谈不出情怀。
老男生非常精确的直指人性,抓住了梦想、青春如此的重点共鸣,目的人群正是这类已经在社会摸爬滚打数年的中坚力量们,有消费能力,同时也是网络主力军团。
我想这背后肯定有包装或炒作,但假如一个商品没自己独特的特质,再好的包装和推广也无济于事。
筷子兄弟在用自己真实的东西说话,不过是稍加夸张的演绎我们的故事。
情怀,或许就是把事情说的有意义。
不要条条框框的结论性语言,给你讲个故事,你一个人领会。
原来LOW和青春活力真的可以并存! 目前人讲究逼格,而一般互联网神曲都会被归为逼格太低的一类。
但就如爱的极致会生恨,2B到极致就成了牛逼一样,譬如目前大家一群文静年轻人会在KTV唱最炫的民族风也不感觉是赏析水平越底线的表现,《小苹果》在海量神曲中触底反弹成功洗白成为一种全民娱乐,如何做到的?我母鸡啊,求指导。
。
看电影,会发现这部电影里的元素真的好多,屌丝范儿的loser,美国大片式的枪战,无厘头的喜剧感,女神出没的好看,一会破败的旧四合院,一下灯光绚烂的大舞台,还有从LOW到爆到文静到顶的音乐过渡,真的全程没尿点。
作为一个日常的文静年轻人,最后他们坐在屋顶上唱着的那首歌真的有打动到我。
我从来没去过纽约 从没到过夏威夷 从未穿着牛仔衣淋着旧金山的雨 我从来没去过纽约 我要感受着自由的空气 我想要挣脱束缚释放我一个人 虽然这首歌是依据《Ich war noch niemals in New York》改编,连歌词都是。
但假如没他们用中文唱出来,或许我永远都不会注意到这么漂亮的歌词。
关于主题曲《猛龙过江》,感觉中规中矩,大概也会成为红遍KTV成为励志金曲吧。
《老男生》已成品牌 关于市场或推广,我最关注的不是途径不是媒介不是社会化媒体,专爱品牌。
品牌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范围,要提炼品牌理念,包装他们,然后形成很多品牌理念传递场景,通过多个品牌触点去传播,这是一个需要耐性和决心的过程,很有趣。
从《老男生》微电影,到这一部大电影,从筷子兄弟奋斗的过程,老男生的品牌已经被大伙所认知为了梦想努力。
他们没到处在喊口号大家要为了梦想去努力,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,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来讲述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故事。
品牌怎么样形成?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重复,引导和影响别人,当有天大家想到这个品牌,便本能反应出某种特质,就成了。
其实不少人,与其把时间花在四处找人探讨怎么样做品牌,不如尝试一下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做做看,历程一次就都了解了。
当然,你得很了解你想要什么。
编外关于吸引力法则 几年前首次接触吸引力法则是通过《遇到未知的自己》这本书,后来才去看了《秘密》,目前常常有人问起我,对我影响最深的书是什么? 一本是《秘密》,一本是《工具》 当然,看书的机会和当时的状况决定这类理念会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程度。
我是相信吸引力法则的,当你迫切的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,全宇宙的力量都会助你。
但绝对不是坐在楼顶上做练功状冥想。
心理学的这类东西,是在引导大家去突破我们的心理防线,找到一个说服我们的理由。
譬如吸引力法则,当你真的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,你会想尽所有方法去得到TA,甚至不择方法,假如有天没得到尔后舍弃了,那就是不再想要了而已。
所以到底是宇宙的力量在助你,还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帮自己,我更倾向于后者。
《工具》教大家冲破我们的舒适区,然后寻求一个更广阔进步的空间,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。
从南京来北京,无疑是把自己从一个安逸无争的舒适区里丢进一个未知的世界中。
或许当把这里也过程舒适区,就会开始寻求下一个更大的空间去折腾;又或者自此安定在这个层面,不感到局促不安。
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挑战自己,冲破原有些舒适区,譬如褚时健。
当你把挑战当做乐趣,那尽情去闯去梦就好了,而假如把挑战当成是任务或为了取得某种荣耀的方法,那只能让自己陷入不好的心态和情绪里,会不快乐。
没什么比快乐更要紧。
结语这或许不是一篇影评